全自动焊接机械手金属的焊接,按其工艺过程的特点分有熔焊,压焊和钎焊三大类。
在熔焊的过程中
全自动焊接机械手,如果大气与高温的熔池直接接触的话,大气中的氧就会氧化金属和各种合金元素。大气中的氮、水蒸汽等进入熔池,还会在随后冷却过程中在焊缝中形成气孔、夹渣、裂纹等缺陷,恶化焊缝的质量和性能。
为了提高焊接质量,人们研究出了各种保护方法。例如,气体保护电弧焊就是用氩、二氧化碳等气体隔绝大气,以保护焊接时的电弧和熔池率;又如钢材焊接时,在焊条药皮中加入对氧亲和力大的钛铁粉进行脱氧,就可以保护焊条中有益元素锰、硅等免于氧化而进入熔池,冷却后获得优质焊缝。
台式冷焊机台式冷焊机
各种压焊方法的共同特点,是在焊接过程中施加压力,而不加填充材料。多数压焊方法,如扩散焊、高频焊、冷压焊等都没有熔化过程,因而没有象熔焊那样的,有益合金元素烧损和有害元素侵入焊缝的问题,从而简化了焊接过程,也改善了焊接安全卫生条件。同时由于加热温度比熔焊低、加热时间短,因而热影响区小。许多难以用熔化焊焊接的材料,往往可以用压焊焊成与母材同等强度的优质接头。
焊接时形成的,连接两个被连接体的接缝称为焊缝。焊缝的两侧在焊接时,会受到焊接热作用,而发生了组织和性能变化,这一区域被称作为热影响区。焊接时因工件材料焊接材料、焊接电流等方面的不同。恶化焊接性这就需要调整焊接的条件,焊前对焊件接口处的预热、焊时保温和焊后热处理,可以改善焊件的焊接质量。
另外,焊接是一个局部的迅速加热和冷却过程,焊接区由于受到四周工件本体的拘束而不能自由膨胀和收缩,冷却后在焊件中便产生焊接应力和变形。重要产品焊后都需要消除焊接应力,矫正焊接变形。
现代焊接技术已能焊出无内外缺陷的、机械性能等于甚至高于被连接体的焊缝。被焊接体在空间的相互位置称为焊接接头,接头处的强度除受焊缝质量影响外,还与其几何形状、尺寸、受力情况和工作条件等有关。接头的基本形式有对接、搭接、丁字接(正交接)和角接等。
1920 年:Gerdien 发现等离子流热效应
1920 年: 艘全焊接船体的汽船 Fulagar号在英国下水
大约1920 年:开始使用电弧焊修理一些贵重设备
大约1920 年:使用电阻焊焊接钢管的生产方法(The Johnson Process)获得了专利
大约1920 年: 艘使用焊接方法制造的油轮Poughkeepsie Socony 号在美国下水
大约1920 年:药芯焊丝被用于耐磨堆焊
1922 年:Prairie 管道公司使用氧乙炔焊接技术,成功地完成了从墨西哥到德克撒斯的直径为8英寸,长达
140 英里的原油输送管线的铺设工作
1923 年:斯托迪发明堆焊
1923 年:世界上 个浮顶式储罐(用来储存汽油或其他化工品)建成;其优点是由焊接而成的浮顶与罐壁
组成象望远镜一样可升高或降低的储罐,从而可以很方便的改变储罐的体积
1924 年:Magnolia 气体公司使用氧乙炔焊接技术建成了14 英里长的全焊结构的天然气管线
1924 年:在美国由H.H.Lester 首先使用X 光线照相术,为Boston Edison 公司的发电厂检验蒸汽压力为
8.3Mpa 的待安装的铸件质量
acestr}#i", " ", @me);
{/dede:field.body}